CNAS 软件测评实验室强制性认可准则中明确要求,实验室应具有适当的软件测试方法使用指导书,有措施确保测试用例、测试脚本、测试数据和测试工具的一致、有效;实验室应制定测试计划、测试需求和测试用例及其执行方案,通过文档化方式明确选定的测试方法。
GB/T 25000是《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是软件测试的重要依据,也是软件测试实验室申请 CNAS 测试认证一定会用的一部标准。
因此,小叶梳理了GB/T 25000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此标准,从标准和规范的角度深入认识软件测试。
GB/T 25000系统与软件工程
GB/T 25000是《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的标准号。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EC 为统一软件质量评判标准而指定的软件质量度量和评价的标准。为软件质量的评价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它包含了21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第10和第51部分是在软件测试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两个。其中GB/T 25000.10-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 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主要讲的是软件的质量模型,为软件质量的全面评价提供了框架和依据。
GB/T 25000.51-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 51 部分:就绪可用软件产品(RUSP)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主要讲了围绕软件产品的八大质量特性如何开展软件测试。
小叶这次重点对GB/T 25000.10-2016发布的标准进行介绍,此标准可作为产品需求整理,测试用例设计的依据和参考。
软件质量模型标准的历史演进
GB/T 25000.10-2016替代了GB/T 16260.1-2006并做了如下修改:
①把有关产品质量模型的6大特性调整为8大特性,增加了兼容性和信息安全性;
②把使用质量模型的4大特性调整为5大特性;
③相关的子特性也做了修改、调整和补充。
GB/T 25000.10-2016质量模型
GB/T 25000.10-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
GB/T 25000.10-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模型和使用质量模型。
产品质量模型
产品质量模型将系统/软件产品质量属性划分为八大特性,每个特性由一组相关子特性组成。
使用质量模型
使用质量为指定用户使用产品或系统满足其要求的程度,以达到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中的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等指定目标。使用质量模型将使用质量属性划分为5个特性:有效性、效率、满意度、抗风险和周境覆盖。每个特性都可以用于利益相关方的不同活动中,如操作人员的交互或开发人员的维护。
系统的使用质量描述了产品(系统或软件产品)对利益相关方造成的影响,它是由软件、硬件和运行环境的质量,以及用户、任务和社会环境的特性所决定的,所有这些因素均有利于系统的使用质量,使用质量是根据使用软件的结果而不是软件自身的属性来测量的。
使用质量与其他软件产品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用户的类型:
①对最终用户来说,使用质量主要是功能性、性能效率、易用性、可靠性和信息安全性结果;
②对维护软件的人员来说,使用质量是兼容性、维护性的结果;
③对移植软件的人员来说,使用质量是可移植性的结果。
关于产品质量模型和使用质量模型具体要求,大家可以去阅读GB/T 25000《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和第51部分,标准里详细介绍了八大特性的具体要求以及就绪可用软件的测试要求和评价细则。
当然,实际应用是了解标准更直观的途径,小叶建议大家还是结合工作去学习才能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
文字及图片侵删